【行业新闻】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路还很长
项目没做完,领头人已经被挖走了;专利保护形同虚设、研发人员束手束脚;十几位博士生导师只有四五个招生名额……
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实际遭遇。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些状况并非个案。一位企业负责人直言不讳:企业成为创新主体,路还很远。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近期迎来大考。在科技部日前公布的首次评估结果中,前两批99家中8家限期整改,4家被撤销。一位评估专家告诉记者,企业实验室运行状况差异性较大,整体来看,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尚有差距。
“金字招牌”
在日前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为了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企业科研基地建设的要求,科技部于2006年开展了依托龙头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科技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正在建设和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有177个,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虽然没有直接经费支持,但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会在“973”、“863”等各类科技计划中予以倾斜。这一点也被记者日前采访的几家企业普遍认同。
“这个国家平台对民营企业非常重要。”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煤基低碳能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振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明显增强了研发人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尤其有利于吸引海外归国的科研人员。”目前,新奥已吸纳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名,占河北省半数以上。
另一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学术委员会。朱振旗表示,学术委员会“不说漂亮话只提建议”,从另一个角度帮助企业管理科研、提高效率。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冯志强亦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牌子有利于民营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加强同高校的合作交流,天合光能已经连续完成了5项“863”计划。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凤明告诉记者,科技部的支持渠道相对较多,同时,这一平台也有利于企业申请横向的企业课题和开展国际合作项目。
根据科技部5月发布的2016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截至2016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各类在研课题3741项,获得研究经费55.3亿元,其中国家级课题经费占比40%。
企业的困扰
项目申请时计划做3个规模的产业化示范,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模拟的方式排除了中间方案,直接进行了大规模工程示范,节省了经费,却在项目结题时遭遇尴尬。这是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的遭遇。实验室负责人提出:企业做创新有一定不确定性,是否可以探索更为灵活的评估方式?
记者从科技部公布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总结报告中发现,总结项目包括承担项目、获奖情况、论文专著、知识产权、产学研合作等,与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致相同。
此次担任矿产评估专家组组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表示,技术和专利的转化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企业的科技创新是评估的重要指标。
据记者了解,民营企业往往在获奖情况和行业支撑两项上“吃亏”。这一方面是由于企业不重视评奖,一方面是有些行业尚不成熟。朱振旗建议,针对不同产品的研发周期,在评估时充分考虑所属行业的客观规律。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保留有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转制院所面临着供不应求的现状。
以煤炭资源高效开采与洁净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据李凤明介绍,由于同项目结合紧密,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上培养的毕业生市场化的创新能力更强。但是,总共十几位博导只有30多名硕士生、15名博士生,每名博士生都幸福地拥有一个导师团队。
路有多远
记者在99家实验室中发现特殊的一员——依托于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游依托中科院半导体所,中下游依托联盟成员单位形成产业化辐射。这也是唯一一家依托联盟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李晋闽表示,半导体照明行业企业小而散、研发能力弱,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形成突破,这种创新模式形成了研发和产业无缝对接的合力。
企业做研发有多难?朱振旗深有体会:“有时候比军工还难,不仅要不惜代价取得成功,还要注重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因此,专利保护也是工作重点。”
身处同质化严重的光伏行业,冯志强的领悟更痛。
天合光能18次创造、刷新晶体硅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然而,冯志强直言:“技术本身在中国很难卖,太容易被模仿。”他们采取的应对策略是,在国外加强专利保护,在国内调整为开放性的创新平台。
曾在日本、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和半导体公司任职20多年的冯志强表示:“我愿意留在民营企业,因为中国的民企很活跃、自主性强。”
但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有长远的规划。据记者了解,有的企业在申请了国家项目之后,做到一半负责人跑了,研发团队解散了,甚至公司都卖了。
朱振旗认为,这种注重短平快的科研体制非常不利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应注重长期努力。
李晋闽亦认为,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关键是人才,更重要的是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和环境。
“没人的时候引进人才重要,有了人才之后,企业文化更重要。”在朱振旗看来,新奥从零起步的煤制天然气技术之所以能够成功,即将在内蒙古完成产业化示范,靠的是求真务实、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也正是这种文化,吸引朱振旗离开美国大学教授职位扎根新奥。
“可惜的是许多科研人才到一个新单位之后就被原有文化包围了。”朱振旗说,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需要克服比科研机构更多的障碍,最需要的是国家为企业创新提供的政策支持、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平台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来源:中国科学报、互联网资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