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器无忧网首页

【行业新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_江门经验”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浏览次数:2721
时间:2018-08-08 11:22

“气相色谱仪是检测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仪是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每台检测设备都价格不菲”“这台液相色谱仪要100多万元,由于实验室检测量大,我们配备了好几台仪器”“这台快速检测仪体积小,便于携带,能够快速检测筛查,主要用于基层”……

——题记


江门市全力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 助力侨乡乡村振兴,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江门经验”。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江门食品检测


江门农检中心检测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安全卫士”。图为市农检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抽样样品进行检测。


纳入二维码溯源管理,让农产品更放心,推动了农产品走向标准化、品牌化。


江门食品检测溯源


从原来满足温饱的数量需求,到如今追求健康绿色的质量需求,老百姓眼中的食品安全,尤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已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向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工作。


江门是广东省农业大市,自2015年以来,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四最”标准,启动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2016年4月,江门市出台了《江门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施方案》,2017年3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试点单位,同步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开展“双安双创”的地级市。


自2016年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7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等次为A级,在全省排名第四。江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实现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双提高”。



一、“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为“舌尖上的安全”织就“保护网”

市级农业应急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检测能力位居广东省农检系统前列;7个县(市、区)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70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服务机构按照“四统一”标准建立实验室;1446个村级协管员落实到位,实现村(居)全覆盖。


“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为“舌尖上的安全”织就了一张多层次、立体式的“保护网”!


“气相色谱仪是检测农药残留的,液相色谱仪是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每台检测设备都价格不菲”“这台液相色谱仪要100多万元,由于实验室检测量大,我们配备了好几台”“这台快速检测仪体积小,便于携带,能够快速检测筛查,主要用于基层”……


7月31日上午,60位市民代表参与我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系列宣传活动,走进新启用的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高精尖”的检测设备,揭开神秘面纱后的市农检中心,给市民代表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放心”。到2003年1月,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立,15年来不断壮大,现已拥有仪器130台,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通过国家实验室、省级资质认定食品检验机构等认证,检测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舌尖上的安全卫士”。


检测窗口向镇村前移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区域性农产品检测中心,我市农业应急检验检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已投入超过5000万元,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只是该平台的成员之一。


这一平台的搭建,实现了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环境监测、动物防疫监控、农业技术服务等检测资源的整合、共享。应对综合性的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联动,提高反应效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市农产品检测机构为中心,各市(区)农产品检测机构为骨干,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均建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站)。其中,开平、鹤山通过了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


针对农业生产中“散户种养、分散经营”的特点,我市近年来还加快了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实现窗口前移,提高检测时效性。全市各镇建设了镇级检测站,市级以奖代补形式补助镇级检测站建设,人员配置现已基本到位。在村一级,农业与食药监部门共建了协管员队伍,各行政村配备了便携式农药残留速测仪,保障了基层检测人员、设备,构建起“市、县、镇、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打通了农产品检测“最后一公里”问题。


统计显示,自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为县镇村配备了硬件工具,包括速测仪1147台,质量追溯设备600台。同时,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落实巡查、速测等工作,督促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产品自检和溯源制度。


省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达100%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健全,带来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全市范围内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无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发生,也没有造成其他地方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并保持着良好的安全态势。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总体持续稳定向好,实现连续八年“零”事故报告。


2017年生产环节全市抽检种植业产品4.1万批次,畜禽产品13万批次,水产品1523批次,流通环节23.1万批次,检测合格率99%以上。2018年1—7月,全市在生产环节抽检种植业产品6.2万批次,畜禽产品10.2万批次,水产品352批次,流通环节19.4万批次,检测合格率99%以上。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我市种植业产品、禽畜产品例行检测合格率为100%。



二、搭建“互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


让二维码追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放心,“舌尖上的安全”已成为现代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供应端”与“需求端”的信息不对称,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心生疑虑。“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应用,孕育了江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诞生,127家龙头农企、“三品一标”企业和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使二维码追溯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江门农产品溯源有生命力、接地气”

农业生产有别于工业生产,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独立性,而农产品追溯也是食品追溯中最复杂和艰难的部分。一个平台,连接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实现信息互通,这是农产品追溯的“核心”。而要让这一理念从概念走向现实,关键则在于可行性。抓住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契机,我市近年来持续在农产品溯源上“发力”,先后出台溯源平台推广应用实施方案和管理规范,鼓励促进企业纳入平台管理,明确操作规范,在探索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江门特色”的农产品溯源之路。


譬如,二维码追溯的实现,需要完成制作二维码标签、数据录入等步骤,生产投入的增加,阻碍了使用积极性。为降低赋码成本,提高使用积极性,今年5月,我市开发了二维码委托打码功能,拟出台《委托打码及补贴方案》。这一模块功能的完善,可让企业在平台上填写委托打码信息后,实现委托统一印刷溯源二维码标签服务。同时,企业还可申请打码补贴,每季度结算一次,有效降低企业赋码成本,促进二维码追溯推广使用,加速农产品监管实现全覆盖。


溯源管理推动农企、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一颗颗花生米、一粒粒芝麻,提炼成一瓶瓶花生油、芝麻油……走进龙头农企明富粮油公司,作业车间里的自动化生产线一片忙碌。而在每件产品即将从厂房走向市场的时候,还有最后一道特别的工序,即为每件产品贴上“身份证”——农产品溯源二维码。


陈皮人家总经理谢富瑞直言,站在企业角度看,纳入农产品溯源管理,是希望建立自己的质量体系,实现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让消费者了解企业品牌,产品的产地环境、生产流程和质量检测;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溯源能让消费者打消疑虑,推动企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加速产业整体良性发展。


此外,江门还率先实施了政策性“农安保”政策,配合溯源服务平台应用,重点倾斜溯源服务平台线上农产品,进一步保障平台线上农产品食用安全。目前,我市“农安保”试点共承保40宗(2017—2018年),涉及22个系列农产品,保险金额共14473.6万元,保险费23.87万元,其中财政补贴11.74万元。


在全省率先试点农业投入品信息化追溯

江门是在全省率先开展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建设试点的城市,在全省首创了农资“生产—流通—农户”全过程唯一码追溯的农资全程信息化追溯模式。


当前的二维码追溯,一般只涉及生产企业录入信息动作,体现生产环节关键信息或流向第一级经销商追溯信息。可我市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接入了生产企业及各级经销商,直至销售给农户之间各个节点环节的信息录入,追溯链条记载了农资产品的“一生”。


我市还实现了立体式智能农资安全监管。前台农资生产、经营企业智能扫码入库、出库、销售,后台监管部门在平台上实时把握监控每个赋码农资从生产到流通、销售的全过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源头上设置了一道强大壁垒。


去年12月,全省农业投入品追溯体系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省农业厅巡视员程萍认为,江门试点建设的农业投入品溯源信息平台,建立了全程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信息可共享的全链条监管模式,“在全省具有示范效应”。目前,我市已累计投入资金356万元,建立了农业投入品追溯平台,平台共备案农药生产企业86家(其中本市2家、省外84家)、经营企业1205家,新会区基本实现农药经营追溯全覆盖。


此外,我市正加快“农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证明制度,推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机制有效运行,逐步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网格化、信息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新模式,推广应用“互联网+”监管溯源体系。



三、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品一标”数量居全省前列

从懵懵懂懂脱鞋下田,到如今拥有自己的品牌,我市农企宝润山负责人姚红英走过了很多弯路,这也让她对农业标准化有了更多体会。她认为:“农业标准化既要拥有规模化、高效益的实体生产基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要建立起完善的产品可溯源质量保障体系。这样的农产品才会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算得上是品牌化的农产品。”质量兴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江门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突破口”。


鼓励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农企发展的重大机遇。”开平市优之名马冈鹅相关负责人张海权认为,这为江门农业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升级。这将催动我市农产品“从粗放型农业向标准化和现代化农业过渡,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利用现代化的农业设备,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而鼓励推动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已是我市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名牌产品发展的基础。2012年,江门在全省率先制定并推行《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办法》,多年来累计奖励资金473万元。


目前,我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产品152个,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6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45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89个(其中区域公用品牌48个,约占全省15%),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三品一标”数量位居全省前列。这其中,新会陈皮是江门农业的“名片”。2017年全产业产值超60亿元,带动种植面积7万亩,形成系列产品35大类100多个品种。从小农种植、作坊式加工的单一产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的融合发展,去年9月,新会陈皮产业园进入“国家队”。


今年4月,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规划培训班在江门召开,相关人员参观了新会陈皮国家产业园。“一轴、四园、三基地”空间布局,“一皮三产四业”全产业格局,产业园正走向一条特色化、标准化、产业化的产业发展之路。以园区推动标准,以标准催生品牌,以品牌提升质量。标准化不仅在特色农产品领域实施,我市还在全市稻米、生猪、家禽、蔬菜等主导农产品全面制定生产操作规程,制订和发布农业地方标准化生产规程49项,标准入户率达到100%。


生态文明建设“江门实践”走向全国

“让老百姓放心”的农产品,离不开“放心”的生产环境和“绿色”的生产方式。江门是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重点实施区之一。在这里,生物农药、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先进技术得到有效推广。这其中,环境友好型种植业和牲畜废弃物治理两个子项目的实施,在减少种养业水体污染排放,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经验。


去年4月初,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栏目走进江门,采访世行贷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成效。同年10月,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场会在江门举办,让“江门实践”走向全国。从节约农户种植成本入手,世行项目对使用有机肥料的农户,每亩地补贴25元,由此改变了农户使用传统农药和肥料的习惯,从而减少种植业污染排放。


自2014年项目实施以来,我市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从零提高到9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以上,利用率提高10%以上。同时,农作物增产达8%以上,每年每亩节本增收260元至330元。世行项目实现了施肥用药“两降低”,种植技术生产效益“同提高”、产量收入“双增长”。而世行牲畜废弃物治理项目的实施,则探索了绿色、可持续的畜禽规模化养殖新模式。新会富美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是最具代表性的示范点。


从自动化的地暖系统、送风系统等,到运用了物理和生物技术的排泄物处理模式,“没有污水、没有排泄物、没有气味,实现‘零排放’”,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办主任胡学应认为:“广东是生猪养殖、消费大省,这个示范点的经验很值得推广。”


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要“两手抓”,一手抓“监管”,一手抓“生产”,以最严格的监管,引导高质量发展。未来,江门还将继续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贯彻落实质量兴农战略和食品安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为广东乃至全国探索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江门经验”,“让人民吃得放心”,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江门网

上一篇:【行业新闻】科研仪器总值不得低于1000万-河北省科企重点实验室门槛条件

下一篇:【行业新闻】环保企业入围需要涵盖什么环境监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