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显微镜微观世界一大步,质谱生命科学指南针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第一台质谱仪是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阿斯顿于1919年制成的。阿斯顿用这台装置发现了多种元素同位素,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第一次证明原子质量亏损。他为此荣获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显微镜 人类向微观世界迈出的一大步
提到微观领域的生命研究,显微镜是永恒的话题之一。许多文献上将显微镜的出现,定义为人类开始涉及原子领域,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显微镜让人们开始逐渐接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微小细节以及大量的微小动物。
换言之,在探究生物的道路上,显微镜的出现一方面让人们有了进一步观察动物皮毛组织、血液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节的可能;另一方面,它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多的形态各异,在传统观念看来匪夷所思的生物。
而当人类成功的迈出第一步之后,后面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远。为了研究显微镜下生物的细节,为了探究是不是存在更加细微渺小的生物,人类开始追求显微镜的进一步发展。
发展到现在,显微镜的种类变得十分丰富,除了沿用传统设计和原理的光学显微镜外,还出现了放大效果更加显著,并且结合其他技术增加观察效果的电子显微镜,以及便于工作和记录使用的数码显微镜。
质谱 生命科学的指南针
提到生命科学,另一个要提的话题就是蛋白质组学。针对蛋白质和基因组的研究,一方面是在探索生命活动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在推进与生物健康等相关项目的研究。
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离不开生物质谱技术的支持。生物质谱在研究蛋白质的时候,可以为研究者的分析带去便利,其特点就是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准确性好。通过现代生物质谱技术,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快速的得到寡聚核苷酸的分子质量以及序列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进一步的研究生命科学。
而质谱真正强大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其本身,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可以和其他仪器进行联用,从而获得更加优质的测量体验。目前较为常见的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就是将气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作为质谱的分离项,将色谱独特的分离能力结合到质谱上,让质谱独到的分析能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
质谱仪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虽然有时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并非直接去观察一种生物的整体,但往往为有关的生命科学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