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聚焦安全与营养 2院士出席首届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大会
2017年11月23日,“第一届全国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应用学术大会”在北京京仪大酒店开幕。此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仪器与技术应用分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北京理化分析测试学会承办。此次会议将持续到24日,会议将围绕国内外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检测技术、食品行业所面临的政策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等开展交流。来自食品企业、第三方检测、科研院所等机构的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现场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吴永宁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主任顾绍平等出席开幕式。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主持开幕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沈建忠为大会致辞。他指出,此次会议注册参加的共有200余人,分别为来自分析行业、农业、食品检测机构、食品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会议持续2天,首日将会有20位专家带来大会报告,第二日将会有30余位专家带来分会报告。他还指出,食品安全是天下头等大事,而检测是至关重要的。
沈建忠还带来了报告“化学性危害因子抗体制备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报告指出,食品安全的危害因子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以及基因工程等,主要来源为人为添加、植物病毒、农药残留、微生物、重金属、动物病原以及霉菌毒素等。其中化学性危害因子主要包括兽药残留、霉菌毒素、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1999-2014年间,化学性危害因子食物中毒起数最多,微生物中毒人数最高,但是化学性中毒平均死亡率达1.62%,远高于食物中毒的平均死亡率。
化学性危害因子检测技术有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分析以及免疫分析;定量确证检测技术,包括色谱、质谱等。兽药残留量很低,大多在ppb级别,比色法以及分光光度法达不到,一般使用酶免疫测定法、免疫层析法或是色质联用分析。其中,欧盟残留分析方法中,免疫分析方法超过36%。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3类:快速微生物分析、快速理化分析、快速生物分析。用于筛选目的、成本较低、速度较快的生物分析,尤其是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分析是目前化学性危害因子快速检测的主流技术。而抗体是免疫分析的核心试剂,决定这免疫分析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报告还介绍了沈建忠课题组的化学性危害因子抗体制备研究工作,包括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重组抗体、单域抗体等。报告还指出快速检测试剂与智能化仪器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带来的报告是“基于离子液体的蛋白质组学深度覆盖”。报告指出,丢失蛋白是指将蛋白质组数据和基因组数据比对,寻找在基因组有表达而蛋白质组从未被鉴定到的蛋白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迄今为止有2461个丢失蛋白在蛋白质水平上未见报道,其中膜蛋白和转录因子约占50%。报告介绍了基于离子液体的样品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显著提高蛋白质组定量分析的覆盖度和精准度。离职液体溶解能力强,具有生物兼容性,可以保持蛋白质结构,具有质谱兼容性。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 吴学梯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副司长吴学梯带来的报告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涉及食品和食品安全的专项解读”。报告指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主要改革任务有: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优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围绕重点任务一体化配置资源;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主要改革进展是形成了一个制度、三根支柱、一套系统。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评估监管和动态调整机制;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技报告系统。其中,重点研发计划的定位是突破国民经济各主要领域技术瓶颈,解决的是重大科学问题、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等问题。重点研发计划中食品科技总体部署项目有13项,包括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等,所设专项涵盖了食品科技的全部链条。
报告重点介绍了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该专项参与部门包括教育部、公安部、安全部等11部门,中央财政资金14.449亿元,实施年限为2017-2021年。拟部署的仪器类型或方向有13个,涉及供应链、防腐防霉、智能快检、食源性疾病、应急监测等方面,2017年指南发布了8个仪器方向,分别为:食品供应链危害物识别与防控技术,食品腐败变质以及霉变环境影响因素的智能化实时监测预警技术,食品中生物源危害物阻控技术及其安全性评价,食品中全谱致癌物内源代谢规律及监测技术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溯源与预警技术研究,应对国际贸易食品法规精准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食品真实性鉴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涉及光谱、波谱、质谱、电化学、在线监测等多种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开发。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主任 顾绍平
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顾绍平带来的报告是“HACCP与食品检测”。报告指出,HACCP是指食品安全控制的概念、理念、原理、手段、方法和体系。是国际通行的并且行之有效。具有科学性、预防性、针对性。基于风险评估,属于风险管理措施,具有一定的法律地位。HACCP的应用模式包括根据其理论制定的GMP或SOP等。验证以提高置信水平。确保HACCP计划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的原则基础之上,并足以控制产品和工艺过程中出现的危害,而且这种控制正被贯彻执行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蒋兴宇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蒋兴宇带来的报告是“微流控和纳米材料与快速检测”。报告介绍了金属离子检测、纳米颗粒免疫检测以及微流控免疫检测的原理。其中微流控免疫检测具有样品量小、成本低、微型化等优点。蒋兴宇课题组已经与北京纳迅公司合作将微流控免疫检测技术进行了产业化,形成了全自动化且具有自清洗功能的新一代仪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 Tza-Huei (Jeff) Wang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纳米生物技术研究所的Tza-Huei (Jeff) Wang带来的报告是“All-in-one Droplet Microfluidic Chips for Biomolecular Assay”。报告指出,传染病的传统诊断,需要经过采样,病原鉴定等步骤。从单一工作单元到具备功能的集成系统存在巨大挑战。报告介绍了二氧化硅磁珠用于液滴操控和DNA提取,利用芯片进行核酸提取和荧光定量PCR等工作。
中山大学 李攻科
中山大学李攻科带来的报告是“食品检测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进展”。报告指出复杂体系分离分析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3S+3A,3S即选择性、灵敏度、速度,3A即精确度、自动化、应用。样品前处理是复杂体系分析的瓶颈问题。李攻科课题组从1994年起就致力于复杂体系分离分析的研究,包括分离富集介质研究、分离分析装置研制、在线分析方法研究等。涉及到的领域包括食品、环境、生命、公安、考古、药物等,涉及到的样品有气味、农残、兽残、蛋白质、污染物、激素等。其中,在高选择性样品前处理方法方面,李攻科课题组研究了微波辅助磁性分子印迹微球,分子印迹吸附萃取搅拌棒等。在高灵敏度样品前处理方法方面,课题组研究了石墨烯分离富集介质,金属有机骨架分离富集介质,微孔有机聚合物SPME涂层等。课题组研究的在线样品前处理方法有微萃取在线样品前处理,包括分子印迹在线样品前处理、金属有机骨架聚合物整体柱在线样微萃取等。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康澍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康澍带来的报告是“离子印迹材料制备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中的应用”。报告指出重金属检测中突出问题是样品种类多、基质复杂;检测要求高、检出能力有限。解决办法就是要消除干扰、提高待测组分含量,可以通过开发具有分离富集功能的材料来实现。康澍课题组利用印迹技术,制备了金属离子印迹聚合物,实现了从复杂基体中预富集和分离被分析物的目的,与原子光谱仪、分析光谱仪、X荧光灯仪器联用,可以提高仪器检出能力,可以在基层实验室推广普及。
PerkinElmer公司北方区技术支持经理 姚继军
PerkinElmer公司北方区技术支持经理姚继军带来的报告是“纳米颗粒在植物体中的迁移和在食品中的检测”。报告指出,纳米颗粒样品广泛存在于污水处理、环境、生物、食品等检测中。使用SP-ICP-MS进行纳米颗粒检测,可以在单台ICPMS上同时完成纳米颗粒的成分、浓度、粒径、粒度分布和颗粒团聚的检测。检出限低,可检测到ppb含量的纳米颗粒,可将样品中溶质与固体纳米颗粒区分开来。
军事医学科学院 高志贤
军事医学科学院高志贤带来的报告是“食源性疾病调查处理和控制”。报告指出供水系统、食品和饮料行业、饮用水和食品供应网络等是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近年来,包括美国、西班牙、中国等在内的多国发生过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我国的食物中毒事件集中在每年的第三季度,即夏季,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发生比例最高,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死亡人数最多,食物中毒多发生在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时,卫生行政部门及时组织和开展对患者的紧急抢救、现场调查和对可疑食品的控制、处理等工作,同时注意收集与食物中毒事故有关的证据。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病因,防止蔓延,及时纠正。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 张新荣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张新荣带来的报告是“常压离子源质谱用于食品安全快速分析”。张新荣课题组的研究方向是质谱/光谱的分析方法和装置研究。原子光谱方面,课题组已实现技术转让的是北京吉天仪器的原子荧光形态分析仪;质谱分析方面取得成果是与国家计量院合作的小型便携式质谱仪,以及DBDI质谱离子源,该离子源已经成功用于宁波华仪宁创的移动式现场检测质谱仪,并获得2017BCEIA金奖。报告着重介绍了常压敞开式质谱离子源(DBDI)的研究及发展。常压离子源的发展经历了普渡大学Cooks的DESI,发日本电子的DART,到了现在的DBDI。DBDI质谱离子源可用于固体分析、液体分析等,并且已于今年实现了产业化,由宁波华仪宁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张新荣还指出“从贵族走向平民”是质谱研究的未来趋势。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龙珍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龙珍带来的报告是“岛津多维色谱及质谱技术在食品营养和食品安全研究中的新应用”。报告介绍了中心切割技术用于婴幼儿奶粉维生素ADE同时定量,UHPLC-MSMS技术在农残、真菌毒素、β-受体激动剂等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以及LC-MSMS技术在鸡蛋、牛奶等过敏原蛋白检测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王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带来的报告是“高风险农药助剂与食品安全”。
农药助剂是指在农药制剂加工和应用过程中的辅助药剂,能帮助主要药剂成分充分发挥其效能。助剂在农药制剂中的平均含量我国达到了70%。以此计算,全球每年农药助剂使用量在700万吨。其中26%的助剂具有三致效应、内分泌干扰作用、繁殖损伤、神经毒性等健康危害。高风险的农药助剂有烷基酚类、多芳基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有机溶剂类等。王静课题组还对高风险农药助剂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工作有:调查农药助剂使用情况;残留水平数据库并进行危害分析;明确农药助剂用量与残留水平关系;建立我国农药助剂的分类标准及目录。这些工作可以为农药助剂合理使用及监督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中粮酒业质量与安全部总经理 黄伟
中粮酒业质量与安全部总经理黄伟带来的报告是“不同视角看追溯”。黄伟此次是代表GFSI来参会。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是由当前国际领先的零售商、生产商、食品服务商以及食品供应链上相关服务商提供的食品安全专家的合作平台。报告指出,由于食品链的复杂性,导致了完美的追溯系统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食品原料的多样性、食品链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难度。在界定的范围内实现可追溯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追溯的目的可以概括为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发生问题时可以将产品追回和(或)召回。追溯体系用是质量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4日的会议同期将举办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青年论坛、快检与大数据论坛,敬请期待!
部分厂商展台:
天津博纳艾杰尔
赛默飞世尔科技
安捷伦科技
岛津
珀金埃尔默
北京智云达
普析通用
必达泰克
天津阿尔塔
上海爱博才思
北京宝德仪器
北京海光仪器